楓樹林出版社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創辦人韋地:
讀了《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台灣楓葉林在兩個星期前出版,好像賣得還不錯。
作者Joseph Campbell(1904-1987)是美國知名作家暨比較神話學者,這本書的英文版出版在2003年,是他文章和演講稿的結集,是後人幫他編的全集的其中一部。
整本書的角度比較是向那時對東方認識有限的西方社群介紹東方宗教,作者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框架和比喻,比方說,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就類似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關係。前者是生而為教徒的身份,後者是教條式宗教,人人都可以入教。
作者認為東方式宗教和亞伯拉罕諸教(猶太基督伊斯蘭)不同,比較是個人內心的投射,因此和心理學高度相關,這和古希臘的神話和多神教相對應,這也解釋為什麼西方近代哲學家包括叔本華尼采和William James(實用主義祖師爺,美國心理學之父)都對東方宗教有濃厚的興趣。
亞伯拉罕諸教則不同,認為上帝是無法被理解的,只有上帝能理解上帝,人只能以不同宗教的傳統儀式和上帝做出連結。在亞伯拉罕諸教最鼎盛對社會進入全面控制的時候,西方進入了哲學的黑暗時代。進入十九世紀,歐洲哲學家和美國超驗主義者如愛默生反而在東方教找回亞伯拉罕諸教前的希臘和羅馬的偉大傳統。
東方宗教和亞伯拉罕諸教還有一個很根本的不同,就是圍繞著「轉世」的概念,(不確定尼采的「永恆回歸」有沒有從這裡得到靈感),所以東方沒有「審判日」,時間不會開始也不會結束,有的是無盡的來世和修行,這也解釋為什麼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可以讓信徒安於一輩子不流動不能改變的階級,因為那是基於自己「靈修的總和」,只有修行得當,才能在來世生於比較高階級的種姓。
作者在書中用很多西方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解釋東方宗教,包括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叔本華和康德,有點「西方作為方法東方作為文本」的意味,有些點是蠻有趣的,比方作者說康德的「物自身」就是印度教的「梵」。或比方說,榮格認為人有一個明顯的「人格面具」,在人前或公領域,和私底下的自己,是明顯不同的,但在東方文化常常會認為人應該要認同自己的人格面具,人前人後是一致的,因此在東方,「我想要」常常會需要屈服於「我應當」。
這本書的內容畢竟已經多是超過五十年了,但在那時有它的時代意義,作者的論述為西方世界區分了兩個東方,一個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阿拉伯的伊斯蘭的薩伊德的東方,一個是更遠的印度的中國的日本的非亞伯拉罕沒有創世主的東方。今日的我們看著五十年前「遠西」的學者在那時如何看我們,可能也能讓我們在自我認識上有些收穫。
西方哲學強調「個體」,東方則是「佛」「道」「法」「理」,要走向「審判」,還是要走向「彼岸」,也會讓我們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如果能對兩者都看得透徹而有所思考,也是一種全球化的宗教自由和時代優勢吧。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國知名作家暨比較神話學者。一九○四年出生於紐約,幼年時期即對神話感興趣。他喜歡閱讀有關美國印地安人文化的書,經常去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深深著迷於博物館收藏的原始圖騰。他曾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主修中世紀文學,拿到碩士學位後便遊學歐洲,繼續在巴黎和慕尼黑的大學從事碩士後研究。
▍目錄:
關於《喬瑟夫.坎伯全集》
編者序
引言 因陀羅的謙卑
第一章 梵的誕生
.解讀東方神話
.永遠燃燒的火祭
第二章 靈魂的旅程
.印度的神祕主義傳統
.痛苦的輪迴
.世界靈魂
.東方神話中的個體
.重生瑜伽的意象
.東方神話的創造力
第三章 渡往彼岸的渡船
.耆那教:遁世之路
.印度教:「法」的追尋與擺脫
.佛教:塵世之花
第四章 結語
.內心深處的老虎
註釋
後記
編輯作品
關於喬瑟夫.坎伯基金會
索引
關於作者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