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麥田

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形式的謹慎反抗和精明順從,資本主義滲透下的農民抗爭民族誌

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形式的謹慎反抗和精明順從,資本主義滲透下的農民抗爭民族誌

定價 $800.00 TWD
定價 $800.00 TWD 售價 $800.00 TWD
特價 售罄
ISBN/EAN: 9786263109599

▍創辦人韋地:

台灣出版界近期迎來James C. Scott大爆炸,麥田和衛城分別出版了James C. Scott的重要著作《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形式的謹慎反抗和精明順從,資本主義滲透下的農民抗爭民族誌》和《讚美洪水:文明的干預如何抑制河流的重生?》。

台灣之前已經出版過James C. Scott其他的重要著作:

《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的歷史》(衛城)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麥田)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麥田)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麥田)
《國家的視角: 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麥田)

James C. Scott(1936-2024)是重要的人類學家,和無政府主義者,他的著作和研究都著力在批判國家體制和暴力。從這層意義上看,倒有點真正地繼承了馬克思的意味,因為按馬克思的構想,共產主義最後會導致國家消失,但後來的共產黨卻都背叛了馬克思而強化了國家的中央集權。

在亞洲的後殖語境裡,我們習慣把國家想得很重要,愛把「建國」「愛國」掛在嘴邊,對政治的想像都停留在國家的範疇之內。James C. Scott很好的提醒我們,二十世紀對現代性的追求,造就國家的巨大暴力,戰爭饑荒和極權統治造成的死亡,遠遠多於人類歷史在國家還未如此膨脹的時期。

作為方法James C. Scott對東南亞有深入的研究,人類長期以來對歷史的認知建立在「文字」之上,認為有文字的民族才是「文明」。James C. Scott對此提出獨到的批判,認為沒有文字不建制是一種抵抗策略,能夠化整為零,這樣才不容易為國家所控制,而東南亞長期以來就有這「抵抗的遺產」,直到今日,東南亞仍然有許多國家力量未能深入之境,也因此能夠維持文化和族群的多樣性。

與我們切身相關的一本是《弱者的武器》,主要研究冷戰時期吉打的馬來農民如何對抗國家體制,巫統如何以馬來民族保護主義之名去發展自身的朋黨,而伊斯蘭黨如何作為馬來農民抵抗資本主義的前線,相關的脈絡一路發展至今,仍與馬來西亞政黨政治有深刻的關聯。

James C. Scott有智慧地指出,社會主義是一種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因為中產階級才會在意薪金和勞動福利等問題,這也解釋在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今日,為何極右興起而左派節節敗退。

長期以來,左派經濟學家包括Thomas Piketty都將縮小貧富差距方法目光放在國家的稅制或國際聯盟組織。如何在國家之外,也能夠有無政府的方式去達成分配和均富,或許是閱讀James C. Scott能夠帶給我們的反思。

▍內容簡介: 

不只有革命才是反抗,從弱者視角重新理解日常中的抗爭
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詹姆斯.斯科特
開創抵抗研究的經典之作
其《支配與抵抗的藝術》《國家的視角》等關鍵著作的核心起點

面對懸殊的高壓霸權,革命必定流血,挑戰招致反噬,難道從屬者只能坐以待斃?
如果只期待轟轟烈烈的革命,必會錯過這些微小卻無處不在的抗爭。
無法公開反抗,那就將抵抗融入日常的點滴之中,
說閒話、假意順從、不合作和拖延偷懶、順手牽羊,或暗中破壞──這些,都是「弱者的武器」。

專業推薦 ▎
何明修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林開世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林浩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鄭紹鈺    哈佛經濟系博士生

「詹姆斯.斯科特學術歷程的轉折點,抵抗研究的開山之作。一本奠基於兩年田野調查的民族誌,細緻地描述了馬來西亞農民在綠色革命的轉型期,如何務實謹慎地對新興的資產階層發動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抗爭。從弱勢者的觀點出發,反對虛假意識的概念以及革命霸權的理論,堅持基本物質生活與生命尊嚴的重要性。二十世紀社會科學界的經典,推薦給所有懷抱著社會改革理想的人。」──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

在馬來西亞農村進行兩年的田野調查後,斯科特以詳實的民族誌書寫,描繪經濟轉型過程中,根植於村莊的社會互惠模式受到資本經濟邏輯的滲透而逐漸式微,亦細緻呈現面對日益嚴峻的生計壓力,農民的具體處境和如何回應經濟霸權者,由此提出另一種觀看政治的視角──「日常抵抗形式」,揭示從屬階級在不公開反抗、組織革命的情況下,透過隱蔽而迂迴的論述和行動,盡可能不損及自身地在壓迫性的結構中進行自我防衛和抵抗。

這是一場扎根於日常生活的持久抗爭,表面的秩序下實則潛藏著無聲的對抗,抵抗那些試圖從他們身上榨取勞動力、糧食、稅收、租金及利益的人。農民在公開場合展現「最低限度」的問候和禮物,以忙碌為拖延藉此偽裝罷工……他們運用心照不宣的默契和非正式的社會網絡,採取不易察覺的低姿態,用象徵性的順從換取實質上的不合作,以此對抗難以正面挑戰的體制,同時避開集體反抗所帶來的高風險。

正是數以千計個體的不服從與逃避行為──而非起義、法律訴求或政治壓力,農民經典地展現了從屬者的政治存在感。因此,凡欲公平看待和理解從屬者作為行動者的權力關係研究,都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潛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抵抗形式」。

▍作者簡介: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

美國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曾任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同時也是收成平平的兼職農夫與養蜂人,諳法文、馬來語/印尼語、德文、緬甸語。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農業社會比較發展、霸權與抵抗理論、農民政治、東南亞、階級關係與無政府主義理論等。其重要著作有《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支配與抵抗的藝術》(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等,迄今仍影響深遠,成為探討相關領域的必讀之作。

相關著作:《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譯者簡介:

賴奕諭

菲律賓研究者。目前就讀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長期關注菲律賓及東南亞區域的左派政治、原住民族抗爭及政治暴力等議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更致力於面向社會大眾的知識推廣工作,包括在轉角國際、故事等議題平台的持續寫作,並積極參與原住民族國際交流事務、文化及人類學科普等相關計畫。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階級戰爭中的短兵交火
拉薩
哈吉.「掃帚」
權力的象徵性平衡
第二章 常態的剝削,常態的抵抗
未被寫下的抵抗歷史
抵抗作為思想與象徵
人類行動者的經驗和意識
第三章 抵抗的地景
背景:馬來西亞和稻作產業
中層背景:吉打和姆達灌溉計畫
第四章 薩達卡,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九年
村莊
富與窮
村莊組成
土地使用類型
租賃的變化
稻米生產與工資的變化
在地機構與經濟力量
第五章 勝利者和失敗者眼中的歷史
階級劃定
在夜裡交錯且互相傳訊的船隻
綠色革命的兩個主觀階級史
雙季稻作與雙重願景
從活租到死租
聯合收穫機
失地:獲取稻田的困難
慈善儀式與社會控制
被記憶的村莊
第六章 誇大事實:意識形態運作中
在特定條件下的意識形態工作
剝削的語彙
扭曲事實:階層與收入
合理化剝削
意識形態的衝突:村莊大門
意識形態的衝突:村莊改善計畫
以辯論抗爭
第七章 超越言語的戰爭:謹慎反抗與審慎衡量的順從
公開集體抗爭的障礙
擋下聯合收穫機的嘗試
「常態性」的抵抗
「日常」的壓制
日常服從與掩飾痕跡的抵抗
順從與部分文本
什麼是抵抗?
第八章 霸權與意識:意識形態鬥爭的日常形式
薩達卡的物質基礎與規範化的上層建築
重新思考霸權概念

附錄
附錄A: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九年村莊人口狀況簡述
附錄B: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四年與一九七九年姆達地區不同土地權屬與農地規模類別的農業收入比較
附錄C:土地權屬變動、淨收益與政治職位相關數據
附錄D:當地術語詞彙表
附錄E:匿名飛信翻譯

參考文獻
照片
地圖
地圖一:姆達灌溉計畫在馬來半島的分布區域圖
地圖二:吉打和姆達計畫區域圖
地圖三:薩達卡村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