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八旗文化

新加坡大戰略:小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之道

新加坡大戰略:小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之道

定價 $450.00 TWD
定價 $450.00 TWD 售價 $450.00 TWD
特價 售罄

ISBN/EAN:9786267509326

▍創辦人韋地:

近日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的發言引起許多討論,但縱觀各國華文媒體對新加坡的投射,無論褒貶,多還是不能令人非常滿意,建議多閱讀新加坡相關的書籍,才能精確掌握脈絡。

在這裡推薦一本台灣八旗近日出版的關於新加坡的好書,《新加坡大戰略:小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之道》,作者洪清源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東南亞國際史教授,八旗之前也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著作《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

《新加坡大戰略》很完整地爬梳了新加坡國防和外交戰略的脈絡和歷史。新加坡從建國開始就是面臨巨大外力威脅的國家,建國時只有兩個營的兵力,在那還是馬印對抗的時代,要面對印尼的四十萬大軍,還有馬共的威脅,和與吉隆坡的競合。

早年新加坡的國防高度依賴英國,後加入五國聯防(英紐奧新馬),是僅此北約歷史第二悠久的軍事合作,英國撤出東南亞之後轉向與美國合作,後在全球化的時期發展多邊主義。

根據書中的論述,可以歸納出一些新加坡的戰略重點:

1. 雖然華人人口多數,但總是強調自身是多元族群國家,以強化獨立的正當性,一方面避免成為中國的附庸,一方面可以降低東南亞鄰國的敵意。

2. 維持一種「形象」和「實際」之間的務實,所以「形象上」不結盟,但「實際上」親美來保證自身的國防安全。同理「形象上」不得罪中國,但「實際上」總是維持兩岸等距,包括長期和台灣進行「星光計劃」。2004年李顯龍就任總理前訪台引發中共嚴重抗議兩國外交關係緊張,李顯龍表示:「新加坡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基於平等和相互尊重。新加坡是中國的好朋友。但根據中國的要求而取消這次訪問將損害我們做出獨立決策的權利與我們的國際聲譽。」。

3. 在國防上新加坡將自身比喻為「豪豬」,「一種如果任其自生自滅會是無害的生物,但他能夠對侵略者造成痛苦,並且仍能在攻擊中存活下來」,新加坡建軍著重在掌握空中優勢,維持海上運輸,避免步兵決戰。新加坡長期強調國防預算,維持在GDP的2.8%,也積極發展國防科技。新加坡的兵役規定十分嚴格,不只是國防需要,也是透過兵役建立公民對國家的責任和認同感。

4. 但新加坡的國防不止是強調軍事,而是提出「全面防衛」的概念,包括軍事,民事(管理自然災害和危機),經濟(建設強大而且開放的經濟,擁抱全球化),社會(促進不同文化宗教族群之間的和諧),心理(培養國民韌性)。

5. 刻意在外交上高調發言,新加坡前外長拉惹勒南說:「新加坡說什麼都對大國毫無影響,但是只有高調立場的政策才能讓小國有可能對強大的國家產生影響」。李顯龍說:「小國唯一的武器是言辭和條約」,因此新加坡積極發聲反侵略,包括越南對柬埔寨,俄羅斯對烏克蘭。

書中還有一個部分關於台獨的描述,十分精彩,早在七十年代,新加坡前外長拉惹勒南就曾說:「所有希望台灣在退出聯合國以後保持獨立實體的人,也許應該由某人,譬如日本,去告訴蔣介石讓他放棄所有尋求收復大陸的豪語,並宣布福爾摩沙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已有美國充分的保證可以阻止北京試圖武力接管台灣—,台灣的安全已經達到這個地區的人們所合理期望的程度。在宣布獨立以後,台灣可以開始爭取加入聯合國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有很好的機會在數年後成功獲得聯合國的席位;北京可能會視而不見,因為它已經實現了成為聯合國中唯一代表中國的主要目標。北京不會喜歡也永遠不會承認獨立的福爾摩沙,但知曉他們無法用武力接管福爾摩沙,更何況當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時,他們將默許其他國家可以同時與北京和台北保持關係。蔣介石要能展望未來,意識到現在是福爾摩沙爭取長期獨立的時候,如果他搞砸了這一次,未來要得到任何合理的解決方案將變得更加困難」。

如今回望,拉惹勒南的新加坡觀點,真是真知灼見。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就是民主憲政體制,但越是面臨外部威脅的國家,可以政黨輪替和放任媒體的空間越小,因為很容易有大國代理人問題。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談論在外部強大威脅下的小國要如何民主,才有積極和建設性意義,否則都是不切實際或情緒性的空談。

所以在這裡推薦這本好書給大家。

▍內容簡介:

即使是小國也可以有大戰略
新加坡可以,台灣當然也行!

新加坡雖然小,卻拒絕將其視為命運
透過積極的軍事、經濟、外交,超越自身局限
成為在國際上不容忽視的參與者

★「即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會告訴你,那些溫順者不僅無法繼承任何東西,還往往早已從地球上消失。」──拉惹勒南,新加坡建國元勛之一,曾任外交部長、副總理等職位

★「如果沒有國防建設,那世界上所有的經濟成長最終都將對我們不利。」──林金山,新加坡建國元勛之一,曾任國防部長、國家發展部長等職位

★「沒有強大的新加坡武裝部隊,就沒有經濟未來,就沒有安全。」──李光耀,新加坡首任總理

★「小國必須讓侵略者付出高昂的代價,表明小國重視自己的自由,勝過屈從於侵略者。」──李顯龍,新加坡第3任總理

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而宣布獨立,當時國土面積只有581.5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90萬,自然資源貧乏,沒有自己的水源,沒有腹地,也沒有可自衛的貿易港口,長期被鄰近大國虎視眈眈,隨時面臨遭吞併的危機,但獨立後的新加坡,以戰略方式整合其所掌握的不同外交、政治和國防工具後,逐漸發展為在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等方面均傲視東亞,在國際事務上更是經常被形容為叱吒風雲、「力量超過體量」的國家,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這本書以新穎而實際的角度聚焦於新加坡的外交、經濟、國防和安全史,內容從1965年獨立到2020年代的戰略調整時期,詳細論述這個國家如何把國防安全與經濟成長視為不可分割的重要戰略。

以往對大戰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超級大國或至少是中等強國,但洪清源的書對國際關係和戰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說明了大戰略概念如何有助於解釋小國的戰略形勢和成就。此外,洪清源將歷史學家的觀點帶入戰略與外交議題,不只對該領域研究具重要意義,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從外部觀點巧妙地重述新加坡的故事也很有說服力。

這本書從歷史、理論、實踐和軍事這四個角度,同時也採納彼得.費弗(Peter Feaver)的論述,把大戰略描述為「來自學術界的術語」,指的是「國家有意採取的計畫和政策的集合,旨在協同運用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工具,以推進該國的國家利益。大戰略是調和目標和手段的藝術。它涉及有目的行動,受到領袖明確認識以及他們可能只是內在感受到的因素限制。」這項研究將直接或間接地透過文獻和回憶錄與實踐者進行交流。

這本書詳細論述新加坡大戰略自從1965年至今的各種演變,以及填補了新加坡於1965年後的外交、國防與安全歷史等文獻上的空白,更對各種有關「大戰略」的學術討論做出精密的梳理。除此以外,本書另一重要貢獻,相對於過往的多數研究都是以大國為焦點,作者把研究聚焦在小國之上。作者的研究證明,小國也可以擁有大戰略。書中更有許多新加坡與周邊多個國家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多年以來外交大事與各種文獻分析,對台灣來說這樣的研究更是意義非凡,相當具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建國之初即銳意發展國防軍事,到現在,新加坡武裝部隊(SAF)已成為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同時由於意識到國家很可能會在侵略者甚至不需發動軍事行動的情況就倒下,因此非常注重培養國民在心理、社會、經濟與民事等方面的防禦能力,新加坡政府及早積極準備,自1983年開始即開展大規模的民防工作,以「全面防衛」政策致力向全國公眾開展民防教育,主要包括五個面向:

1. 軍事──保護國家免受外來襲擊
2. 民事──應對地區災害與危機
3. 經濟──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經濟體系
4. 社會──促進不同族群的社會、文化或宗教差異之間的和諧
5. 心理──培養民族韌性

對新加坡人來說,「全面防衛」就像「全面戰爭」一樣,是無一例外、全體人民都須參與的行動,並且必將動員所有資源與整個人口,而能夠成功實施「全面防衛」的前提是一個團結的公民社會。

▍作者簡介:

洪清源(Ang Cheng Gua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東南亞國際史教授。

倫敦大學博士。專業領域為當代亞洲的國際史,專注於東南亞。現為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副院長與東南亞國際史教授,曾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防和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及研究主管、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學教育研究主管。

主要著作有:《越南共產黨與中國的關係及第二次印度支那衝突,1956-1962年》(1997年)、《越戰的另一面:越共的觀點》(2002年)與其續作《結束越戰:越共的觀點》(2004年)、《東南亞與越戰》(2010年)、《李光耀的戰略思想》(2013年)、《新加坡、東協與柬埔寨衝突,1979-1991年》(2013年)、《東南亞的冷戰:一部詮釋的歷史》(2018年)、《東南亞條約組織》(2022年)、《李光耀戰略思想再評價》(2023年)、《新加坡大戰略》(2023年)、《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2023年)等。其中八旗文化分別於2023年及2025年出版《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及《新加坡大戰略》的繁體中文版。

另有論文發表於《亞洲調查》、《當代史學雜誌》、《戰爭與社會》、《戰爭史》、《澳大利亞國際事務期刊》、《安全對話》、《東南亞研究》、《冷戰史》、《亞洲安全》與《亞洲研究評論》等期刊。

▍目錄:

謝辭
【推薦序】借鑑不遠:台灣人必讀的《新加坡大戰略》(莊仁傑)
【推薦序】「大謀」與「小忍」,觀其如何兼蓄:《新加坡大戰略》的研讀價值(黃宗鼎)
 
引言
I 大戰略概念演變與定義
II 大戰略非大國專利
 
第一章:新加坡及其近鄰──李光耀時代(一九六五年—一九九○年)
I 一個能被輕易攻陷的島嶼
II 大戰略三傑:李光耀、拉惹勒南、吳慶瑞
III 獨立初期的新馬緊張關係
IV 獨立初期印尼的潛在威脅
V 首要任務:盡快建立本土軍隊
VI 《五國聯防協議》
 
第二章:新加坡與世界──李光耀時代(一九六五年—一九九○年)
I 互為表裡:不結盟與親西方
II 新加坡與美國外交關係的新時代
III 〈亞洲水域中的大小魚〉:小國如何縱橫捭闔
IV 新加坡遊走兩岸的外交策略
V 成立亞洲的多邊安全協定
 
第三章:新加坡國防戰略的轉型與形成──李光耀時代(一九六五年—一九九○年)
I 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全面升級
II 全面防衛政策與多元種族主義入憲
III 對於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堅定反對立場
IV 改善印、馬關係:馬哈地、蘇哈托訪新加坡
V 李顯龍:〈小國的安全選擇〉
 
第四章:新加坡進入後冷戰時代──吳作棟時代(一九九○年—二○○四年)
I 全球化經濟的開始
II 以成為全球金融服務中心為目標
III 推動小國之間促成多邊合作
IV 與中國及美國的積極不結盟外交關係
V 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的雙邊關係
VI 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威懾戰略
 
第五章:新加坡與全球化──李顯龍時代(自二○○四年以來) 
I 三個影響新加坡未來發展的要素
II 在中美競爭之間的平衡外交
III 新的戰略格局與夥伴關係
IV 與印尼達成雙邊關係重要里程碑
V 全面增強數位防衛
VI 在危機時刻中保持全球聯繫
 
結論
I 小國更應有大戰略
II 小國不作任何國家的附庸
III 提倡多邊合作與重視法治
IV 大戰略的未來
 
注釋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