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出版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ISBN:9789864776337
▍創辦人韋地:
關於AI如何影響文學創作,或許可以從華特班雅明得到一些啟發。
近日讀了一系列班雅明,包括:
1. 《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台灣衛城,2024
2. 《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台灣時報,2023
3.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灣商周,2019
4. 《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台灣商周,2022
5. 《柏林童年》,台灣麥田,2023
6. 《聯合文學2019年3月號-班雅明好難懂專題》
其中商周出版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收錄了班雅明重要而且廣為人知的文章,包括〈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譯者的任務〉,〈作者作為生產者〉,〈說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的作品〉,對藝術乃至文學都有深入的探討。
班雅明生活的年代我們今日高度相似,一方面面對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和戰爭的威脅,一方面新的技術和革新衝擊藝文場域。班雅明自己作為一個「想要成為左派的資產階級」,在大規模複製技術衝擊藝術的立場是自相矛盾舉棋不定的。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班雅明舉的是繪畫和攝影的對比,前者是前現代的,資產階級的,有神聖的儀式性的,(因為真品僅此一幅),後者是現代的,跨越階級壟斷的,可大量複製的,充滿無限可能。班雅明自詡一個左派,他一方面好像應該要鼓勵這些新技術,以推動「美學的政治化」,來反制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的美學化」,當藝術成為人人可以操作和使用的工具,就能打破資產階級和極端民族主義政權的聯盟。但另一方面,當藝術唾手可得,人人都以為自己很懂時,班雅明也忍不住感傷傳統藝術的「靈光的消逝」。
對於文學班雅明也曾作出批評,在〈說故事的人〉中,班雅明指出,現代主義長篇小說的興起,其實仰賴於印刷術的發明,從此敘事可以被大量複製,而前現代的神話和詩歌吟誦從此被終結。但長篇小說基於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其深度和厚度終究無法和經過多人加工而累積的神話相比,而印刷和小說的崛起,反而使人失去了「說故事的技藝」。而作者被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讀者作為個體卻只能孤獨地的閱讀和仰望作者。貶低現代主義長篇小說以抬高前現代的神話,班雅明這裡好像很反動很不左派,但他又正確預言,大量的新聞將會再取代小說的地位,而且到時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生產者,小說的衰落和新聞的崛起,他身後下一個世紀的社媒時代實現了。
在〈作者作為生產者〉中,班雅明認為,政治正確來自對生產工具的正確使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界限應該是模糊的,作者應該幫助無產階級去使用新的藝術生產工具。所以按照(半個)班雅明的邏輯,學習文學者不但不應該拒絕AI,壟斷成為作者的資格,還應該協助無產階級利用AI創作為文學,以產生新的文學革命。
但現實是曾經是「現代」的藝術形式,終會被新的藝術形式所取代,而成為歷史上一個「前現代」,長篇小說作為現代的時代早已過去,我中學時期男生讀金庸女生讀亦舒瓊瑤的「共同經驗」,甚至後期一點的九把刀韓寒的網路小說,早已經是現在年輕世代的「神話」。網路電影,串流,社媒上各種微性慾的內容,早已經是新的現代。小說如果沒有搭配上爆炸性的社會新聞事件,或作為國族主義的工具,或作為影視作品的原典,單靠文本本身,根本就賣不動。
文學成為少數人的興趣甚至是宗教信仰,但在這文字可以被大量複製的年代,在回到前現代的文學產業,作者再次回到重要的位置,作者不但沒有已死,其文化資本更是重要過文本本身。作者要經營社群,要有好的人設,要做分享會,讀者消費多數時候全基於作者,而期待作者的某個剎那的「靈光」與法喜充滿的「共感」。
而在文本可以輕易被AI創作之後,編輯將不得不更戒慎恐懼和保守,只使用有「信用」的作者的稿件,而不是某個無名之輩。文學資產階級之間的人脈關係將更為重要,而階級也將更為牢固。AI文章將充斥新自由之主義市場的社媒,文學專業與群眾之斷裂將更為明顯。文化產業的行業人員如出版和書店的位置將相當尷尬,以為多數人投身於此是對社會有所想像和想介入,但他們會發現他們最後多在為特定階級的作者抬轎,和販賣特定的靈光時刻以維持自身在資本主義市場的生存。
在與法西斯的鬥爭,短期而言,班雅明失敗了,身為猶太人的他因害怕被納粹逮捕送往集中營而自殺身亡。在長期而言,他的思想戰勝過法西斯而留存下來也影響廣大,直到近年法西斯的幽靈再起。
班雅明所認可和感興趣的身份,無論是「知識分子」,「漫遊者」,「遊手好閒者」,都和全球化資本主義價值格格不入,而處於邊緣的位置。班雅明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藝術和文學的政治性和抗爭性,但有時又忍不住為靈光所誘惑。或許這是為什麼班雅明深受不同世代的城市文青歡迎和著迷,因這樣的矛盾和搖擺,在文化愛好者裡普遍存在。
▍內容簡介: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一八九二年生於柏林的德籍猶太人,被漢娜.鄂蘭譽為是「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
少年早慧的班雅明雖然筆耕不輟,但因思想過於前衛,無法獲得大學教職,納粹當權後流亡歐洲各國,最後於西班牙吞藥自盡,享年四十八歲。他在世時雖受到當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卻仍沒沒無聞,待阿多諾和鄂蘭將其手稿編纂出版,才讓其在一九五○年代後聲名大噪,之後的蘇珊.桑塔格、阿岡本、泰瑞.伊格頓等各個世代的學者皆深受其影響,名聲至今不墜。
他的文字,無論置於哪個時代都歷久彌新,而其身為哲學家、文學、藝術評論家、左派思想家和譯者的多重身分,更讓他的作品被各個領域奉為經典。本書分為「美學理論」、「語言和歷史哲學」與「文學評論」三部,收錄班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譯者的任務〉、〈說故事的人〉等,讓讀者得以從各個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作者: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國籍猶太裔思想家、哲學家暨文學、藝術評論家,一八九二年七月十五日生於柏林,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班雅明從高中時期便十分關注社會議題,屢屢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之後陸續就讀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瑞士伯恩大學,更屢次前往巴黎遊歷,一九一九年於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帶著妻小回到柏林,度過了人生最安逸的一段時光。
一九二五年,班雅明爭取法蘭克福大學的教職未果,便開始定期在《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及《文學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發表文章,優渥的稿酬讓愛好旅行的他得以四處遊歷,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一度甚至遠至莫斯科。
班雅明在法蘭克福結識了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從此成為摯友。二戰前夕,阿多諾建議流亡法國的班雅明一道移民美國,但他認為「人們在歐洲必須捍衛一些立場」,執意留在歐洲,並開始四處流亡的生活。之後,他在巴黎遇見之前便相識卻未深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並結為至交,最後更將部分手稿託付給鄂蘭。
一九四○年,德軍佔領巴黎,班雅明逃往西班牙,入境時遭到刁難。絕望之餘,班雅明吞下嗎啡自殺,留下的紙條寫道:「這種情況是在告訴我,我已無處可逃,所以只能選擇結束。在這個庇里牛斯山的小村落裡,沒有人認識我,而我的生命即將在這裡劃上句點。」
班雅明部分的手稿最後由鄂蘭帶往美國,交給已遷往紐約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阿多諾在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編纂並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才使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聲名大噪,鄂蘭則在一九六八年將班雅明的幾篇經典作品集結成英文文集出版,直至過世前,鄂蘭都仍在為班雅明編纂第二本英文文集。
▍目錄:
遊蕩在一座名為班雅明的迷宮城市|耿一偉
略談華特.班雅明的一生|弗利德里希.波茲澤斯(Friedrich Podszus)
美學理論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1936
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 Paris, die Hauptstadt des XIX. Jahrhunderts, 1928-1929, 1934-1940
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Über einige Motive bei Baudelaire, 1939
攝影小史 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 1931
語言和歷史哲學
譯者的任務 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 1921
歷史的概念 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 1940
文學評論
論普魯斯特的形象 Zum Bilde Prousts, 1929
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紀念 Franz Kafka: Zur zehnten Wiederkehr seines Todestages, 1934
作者作為生產者 Der Autor als Produzent, 1934
說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的作品 Der Erzähler: Betrachtungen zum Werk Nikolai Lesskows, 1936
附錄
華特.班雅明年表
西文與中文人名對照表
西文與中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