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衢基金
檳城散記(新編注本)
檳城散記(新編注本)
出版日期:2023/11/23
頁數:500
開數:長23×寬17
ISBN:9789811879050
出版社:周星衢基金
▍內容簡介:
2023年,適逢已故「檳城通」鄺國祥(1904-1970)所著,世界書局出版的《檳城散記》(1958)出版65周年,以及《檳城散記·續集》(1973)出版50周年。經典著作,宜永世流傳,不應僅在圖書館里蒙塵冷遇,繼再版深獲佳評、榮獲新加坡《聯合早報》年度書選、開創2019年馬來西亞文史書籍最高銷量的魯白野《馬來散記(新編注本)》與《獅城散記(新編注本)》後,身為世界書局出版品版權持有者的周星衢基金,再次重磅呈現《檳城散記(新編注本)》,作為「星衢經典」叢書第三冊,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希冀讓所有熱愛檳城的人士,或還未愛上檳城的人士,莘莘學子,甚至是外國遊客,都能輕易尋得,手持一卷,細品檳城過往的點點滴滴,進而更愛護檳城,珍惜檳城,不負聯合國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之美名。檳城處處皆是有故事的建築,背後有著強勁的人文需求,亦是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州屬之一,文教機構與宗族會館林立,文史知識與情懷供給完善,方能更好地形塑檳城的未來發展,有道是「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
檳榔嶼此地理名詞最早出現於《鄭和航海圖》,原載於明代茅元儀編的《武備志》(1628),也有紀錄顯示早在15世紀時檳榔嶼已和中國通航。若再繼續追溯,2017年檳城威北瓜哥巴(Guar Kepah)貝丘遺址就曾有5700年前的人類遺骸出土,屬新石器時代。
檳榔嶼於1786年在英國船長萊特(Francis Light,1740-1794)的帶領下進行現代化開埠,距今已有200餘年。隨著經濟發展,移民湧入,學校、宗教場所、報館、宗族會館等如火如荼地建立起來,傳播知識和思想,文人墨客來往,文化氣息流動。檳城悠久多元的文化歷史,使之成為地志研究的代表之一,多年來吸引無數學者從中探討東南亞當地人民與文化和中國、西方殖民者等之間絲絲縷縷的關系。如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已有「北京學」和「上海學」的學術領域,日本的「東京學」與「京都學」也令社會學者津津樂道,蔚為典範。當城市特色已經鮮明得自成一格,足以構成一門學問,猶如文學世界中的「紅學」(《紅樓夢》研究)、「張學」(張愛玲研究)。而碩果累累、後繼有人的檳城研究著作,都為儼然成形的「檳城學」增磚添瓦。鄺國祥的《檳城散記》和《檳城散記·續集》無疑是建構「檳城學」的其中兩部重要著作。
原籍中國廣東大埔永興的鄺國祥,是清朝駐檳榔嶼首任副領事張弼士的侄孫女婿,26歲(1930)時南下檳榔嶼,接掌時中學校數十年。他在檳期間精研文史,所著《檳城散記》由新加坡世界書局於1958年出版,《檳城散記·續集》在1973年出版。輕撣塵埃,重綻光芒,半個世紀之後,周星衢基金將兩書合為一冊《檳城散記(新編注本)》再版,除了收錄67篇原文與四篇序言,為了便於當代讀者理解,基金編輯團隊另添數十萬字的注釋與圖片、作者年表、王潤華教授與杜忠全教授的顧問總序等,內容分為五卷,包括史話掌故、沿革風物、方志名勝、寺廟宗祠、人物逸事,系統呈現作者筆下的檳城面貌。
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8月31日獨立,作者在1940至1950年代寫就這些文章,那時正是風起雲湧、各族群急需相互了解和團結建國的時代。作者長居於檳,對土地日久生情,心系檳城,深以為榮,他以豐富的在地經驗與知識汲汲書寫多年,旁征博引,情文並茂,成就了《檳城散記》和《檳城散記·續集》這兩部東南亞文史愛好者們無法繞過的檳榔嶼地志文學經典。
時過境遷,檳城社會日新月異,作者筆下的人事物隨著時間齒輪的轉動,或染上歲月的痕跡,或化成過眼雲煙,逐漸消逝。所幸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筆留住了那段歲月,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感受獨特的「檳城風骨」魅力。
▍作者簡介:
鄺國祥
原籍中國廣東大埔永興,清朝駐檳榔嶼首任副領事張弼士的侄孫女婿。
26歲(1930)時南下檳榔嶼,接掌時中學校數十年,也曾任星檳日報編輯。
著作《檳城散記》由新加坡世界書局於1958年出版,《檳城散記·續集》在197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