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
離開漁村以後
離開漁村以後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ISBN:9786264192798
▍創辦人韋地:
近日讀了李有成教授的散文集《離開漁村以後》,台灣時報出版。這本書其實很適合馬華年輕世代閱讀,高中生和大學生應該人手一冊。
故事從吉打班茶這個小漁村說起,到檳城鍾靈中學求學,後在《蕉風》和《學生周報》擔任編輯,再赴台進修。
書中多記能述他與先輩文人的交流,包括白垚姚拓(在馬馬華),陳鵬翔李永平(在台馬華),齊邦媛王文興(台灣),陳瑞獻(新加坡),詹明信桑塔格(西方),這其實也有寓意,身為馬來西亞華人要有堅實的文化養分,必定得同時從自身,其他華文場域,和西方同時攝取,閱讀的眼光不能狹隘。
這也是一本閱讀之書,文集中提到的書名甚多,若有年輕的文青找不到方向,將書裡提到的書和作者都狠狠地讀過一次,累積的文學能量都相當可觀。
我們每個人都在文化傳統裡扮演一個位置,黎紫書曾在她知名的長篇小說《流俗地》開頭寫下「獻給李有成老師」。馬來西亞華社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社會,每一代人寫的東西就都要留下來和被閱讀,不能每一代都自己從零開始。
馬華年輕世代的華文創作者還是很多,期望《離開漁村以後》能更多地被閱讀和討論,其中的敘事和歷史也能更被熟悉。
▍內容簡介:
六十餘年的文學奧德賽之旅
文學是一片廣袤的沃土,我有幸在這片沃土上萌茁,成長,乃至於垂老。
文學教會我如何從容自若,並且學習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
對我而言,文學就是一種知識形式,是我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來自馬來半島北部一個偏遠的小漁村,經過在臺灣求學、扎根,現在是著作豐碩、育才無數的權威學者。從一個在檳城泡圖書館的文藝少年,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博學長者,超過六十年的文學奧德賽之旅,李有成人生的重要篇章與際遇,在在是一個時代的文人精神的見證。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敘述李有成在馬來西亞時期的文學經驗,包含他初識文學及閱讀興趣的養成,還有他在指標性的《蕉風》月刊擔任編務的歷程,其中述及白垚與陳瑞獻這兩位文藝先鋒。
第二部分追憶李達三、齊邦媛、朱炎、王文興、陳祖文、李永平、陳鵬翔等幾位師長與老友,記述跟隨詹明信學習理論的過程,以及回顧七○年代的文學生活。李有成與這些人物的交錯匯聚,呈現出橫跨中西、代代相承的人文薪傳。一篇篇情真意摯的散文,流露出文學家、教育家、小說家等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神采。
蘇珊.桑塔格曾說:「詩人的散文是感情熾熱的自傳。」恰恰呼應了這本散文集的特性。她還說:「在喚起實際生活中與文學中決定性的邂逅時,作者無異於闡明了用來評斷其自我的標準。」正因此,在李有成所召喚的那些文學魂躍動的時空中,浮現一位詩人學者虔誠於寫作與學問的生命情調。
▍作者:
李有成
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現任該所兼任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退休前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合聘教授,另曾擔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先後獲得國科會(含科技部)三次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等,並膺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八屆傑出校友。其學術近著有《在理論的年代》、《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他者》、《離散》、《記憶》、《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馬華文學批評大系:李有成》、《歷史的魅影: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等。另著有散文集《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荒文野字》、《詩的回憶及其他》及詩集《鳥及其他》、《時間》、《迷路蝴蝶》、《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等。
▍目錄: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 高嘉謙
總編輯序 船歌行──從漁村來的遊子 胡金倫
自序 敘事散文的鄉愁 李有成
第一部分 漁村 詩社 編輯檯
邂逅文學
我與白垚
《蕉風》二〇二期
陳瑞獻與《蕉風》
第二部分 學院 舞臺 市街 公寓
我的一九七〇年代
受教記:李達三老師
啟蒙者:齊邦媛老師
那些英詩的夜晚:陳祖文老師
一生承教:朱炎老師
關於《家變》二三事:王文興老師
緬懷詹明信
我與莎士比亞
武昌街一景:周夢蝶先生
幾度秋涼:陳鵬翔
一介布衣:李永平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