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聯經出版公司

香港:離散與連結(思想52)

香港:離散與連結(思想52)

定價 $420.00 TWD
定價 $420.00 TWD 售價 $420.00 TWD
特價 售罄
ISBN/EAN: 9789570877816

▍創辦人韋地:

最新一期聯經《思想52》有康德誕辰三百週年專題,(康德出生於1724,三百週年其實是去年),有兩篇專題文章,李明輝的〈我從康德的政治哲學學到了什麼?:為紀念康德誕辰三百周年而寫〉,和陳欣白〈為何今日我還讀康德:從康德的哥白尼轉向與民主政治的關係說起〉,值得一讀。

李明輝教授是康德著作在台的重要譯者,包括《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道德底形上學》,皆為聯經出版。陳欣白則曾在民視《哲學談,淺淺地》節目談過很多集的康德,從不同面向和著作,對康德有非常完整的介紹。

兩位學者兩篇文章都提到康德《論永久和平》這本小書,談到康德在政治哲學方面的主張,和其與「自由主義」的連結。康德是堅定的憲政民主和共和制的支持著,而且是個世界主義者,而不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對比康德之後德國的發展,實在是諷刺),早在兩百多年前,康德就提出過 「國際聯盟」的構想,但和歷史現實中的國聯和聯合國不同,康德的國聯是要自由共和國家才能加入,因此比較起來,現在的歐盟才是康德理念的繼承,而確實,在進步的歐盟的境內, 「永久和平」似乎是非常有可能。關鍵是,如何將康德的和平理念,從歐洲擴大到世界的範疇。

在華文世界, 「自由」的觀念常常等同海耶克 「什麼都不介入市場」的新自由主義,但今日的事實證明,這只會帶來極端仇恨政治和懸殊貧富差距。康德對自由有很不一樣的看法,康德認為,自由來自 「自律」和 「義務」,所以自由不是 「我要做什麼都可以」,而是 「我覺得那是對的我能做我要去做」,自由來自 「自我立法」,立法有普遍性,以人為目的,自己為自己確立,自己是立法者也是守法者。

日本當代哲學家柄谷行人在其著作《移動的批判》將馬克思和康德做連結,在 「自由」這一個點上,馬克思其實和康德是相呼應的,在資本主義世界,廣大勞動階層被剝削和異化,自然也是失去了 「自我立法」的可能,而是 「不自由」的,如果自己都不能決定自己能做什麼,那 「道德」自然是沒有必要的,這也是是什麼在全球化的今日世人常覺得禮崩樂壞的原因。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要將勞動者解放出來,那康德的自由才有可能。

或許有人覺得康德的自由和 「義務論」陳義過高,現實裡很少人確切實踐, 「不要迴避欠缺最需要之物的窮人所在之處,而要尋找他們」,康德的道德,好像更像是一種信仰。

對此,好像只能用康德自身的話語來回應:

 「我必須揚棄知識,以為信仰取得地位。」

在討論 「善」要怎麼達到之前,必須先確立 「善」的可能和必要,要解決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問題,或許得先來一次功利主義的 「哥白尼轉向」,先問價值動機和目的,而不是手段和結果,這可能是康德在三百年後可以給我們的啟發。

▍內容簡介: 

本期是《思想》第52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目錄:

目次
「社會主義」、「重商主義」還是「異文化」?:世貿談判中的西方誤區(秦 暉)
《七七憲章》與社會主義反對派(崔衛平)
氧氣轉爐煉鋼技術在中國艱難曲折十年落地歷程(葉良俠)
香港:離散與連結
離散與連結: 心靈的中途站(陳祖為)
自由、忠誠、家園:港人離散生命的反思(陳祖為)
離散與留下的港人漸行漸遠(陳健民)
離散的扎根:香港新移民在台灣的政治足跡(李爾雅)
個人即政治:身分、情感與港人離散公民行動(呂青湖)
在美離散港人:拼切中的版圖(Maggie Shum)
康德誕辰三百週年紀念
我從康德的政治哲學學到了什麼?:為紀念康德誕辰三百周年而寫(李明輝)
為何今日我還讀康德:從康德的哥白尼轉向與民主政治的關係說起(陳欣白)
思想評論
論美國「白人國家」的復歸(鄭 非)
論民主的終結(鵜飼健史)
重回歷史原點,求索前進方向:曾健民堅守的「民族台灣史」陣地(張鈞凱)
致讀者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