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黑體文化

哲學論述

哲學論述

定價 $600.00 TWD
定價 $600.00 TWD 售價 $600.00 TWD
特價 售罄
ISBN/EAN: 9786267705513

▍創辦人韋地:

台灣黑體文化在今年九月出版了傅柯的《哲學論述》繁體中譯版,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林志明譯。這本書非常好也很難得,大力推薦,是傅柯唯一一本直接正面論述西方哲學的作品。

傅柯在本書裡開宗明義地說著哲學是對人類文明「診斷的志業」,並將「哲學論述」與「科學論述」和「虛構(文學)敘述」和日常話語區分開來。哲學論述的特質是以「主觀性經驗去尋求真理」,是由「我,這裡(空間),目前(時間)」的三組模式構成」。

用非常簡化地方式來說,科學論述是有絕對的客觀普遍性,在已知的時空內都是成立,所以「誰」說的並不重要,比方說,如果不是牛頓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到頭,也會有另外一個人發現地心引力。但哲學論述則不同,那個「我」是康德是黑格爾是尼采有明顯的差異,理解哲學和論述者無法切割。文學敘述則完全另一個光譜,一個有自我主體和時空的虛構的封閉式系統,無涉現實。

傅柯提出,人類歷史上不是每個文明都有「哲學論述」,這是一種偶然,也取決於歷史上「教士」和「醫者」之間的距離,而西方文明的精神就建立在這偶然之上。

根據傅柯的論述,西方哲學可以分成三個時期,康德之前,康德之後,尼采之後。康德的批判哲學終結了形而上學,而尼采則是最後一個傳統的哲學論述者,他將哲學帶往了文學式的封閉系統。從尼采之後,「診斷」文明的功能被打散入不同的學科,如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

傅柯說尼采是最後一個大哲學家,他自己也是最後大論述者,雖然和漢娜鄂蘭類似,他自己也不宣稱他自己是一個哲學家。但在二十世紀,這些博學者仍試圖去架構自己的思想體系,去論述出一個脈絡,這是迷人而好看的,在二十一世紀資訊日益碎片化知識高度分工和功利化的年代,這樣的大思想家大作者就少見了。

以上,《哲學論述》是台灣出版界又一功德之作,2025年必買之書。

▍內容簡介: 

法國思想大師傅柯從未問世之手稿,近六十年後首度公開,
完整呈現他對哲學本質的系統性思考。

「自從笛卡兒以來,西方哲學中所有的偉大幻想,並不是哲學家皇帝,也不是哲學智者,或是道出世界之自然秩序的哲學家;而是改變日常的哲學家,僅僅透過知識的突然湧現。我們的整個文化曾經夢想一個意識的掌握,而那,便是革命。」──傅柯,《哲學論述》第五章〈哲學的與日常的〉

「由許多方面來看,《哲學論述》在《詞與物》和《知識考古學》之間扮演著『連通者』的角色。前十二章是傅柯對作為論述的哲學進行考古學分析──它們延伸了《詞與物》的工作,但聚焦之處不再是人文科學,而是哲學。到了後面則聚焦於『檔案-論述』的分析,以及方法論問題的探討,並為之後兩年《知識考古學》持續的撰寫開闢了道路。」

「如果說傅柯的工作,直到他生命的終結,的確是一個哲學家的工作,那是因為他不停為自己的文化設下陷阱圈套──我們也要為我們設下陷阱圈套──以便打開以不同方式思想及生活的可能性。」──《哲學論述》編者拉齊歐.依雷拉(Orazio Irrera)、丹尼埃爾.勞倫資尼(Daniele Lorenzini)

何謂哲學?它在今日扮演了什麼角色?一九六六年七月至十月間,正值《詞與物》出版後數月,米歇爾.傅柯動筆撰寫一份細緻縝密的手稿,他憑藉這部不曾付梓的作品,試圖回答這個眾說紛紜的命題。

不同於當時那些致力於揭示哲學本質或宣告哲學已死的主張,傅柯以一種更為物質性的方式來理解哲學:他將哲學視為一種論述,並嘗試釐清其在特定背景下與其他類型論述(科學的、虛構的、日常的、宗教的)之間的運作機制及效益關係。

《哲學論述》循此提出了一套嶄新的哲學史寫法,將焦點從對偉大哲學家的註解中搬移開來,儘管如此,尼采在其中仍占特殊的地位,因為正是在尼采的思想中,哲學開始轉化為一種對當下的診斷性實踐。哲學現今的任務正是從一批文化的「全整檔案」出發,指出何者塑造了我們當代的處境。

儘管傅柯後來在《知識考古學》中專門探討此一計畫的方法論面向,卻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如《哲學論述》這般,明確闡述了他整體思想計畫的雄心壯志與理路脈絡。

本書特色

一、首度發表的傅柯未刊手稿,深入探問「何謂哲學」
◎本書是傅柯於1966年撰寫、從未付梓的哲學手稿,完整呈現他對哲學本質的系統思考。
◎不同於揭示哲學本質或宣告其死亡的同時代聲音,傅柯提出「哲學是一種論述」的新視野,並試圖釐清與其他論述形式之間的運作機制。

二、開創「哲學作為診斷」的新典範,尼采成為關鍵轉折點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哲學應被視為「診斷當代」的實踐:自文化的「全整檔案」出發,指出塑造當代世界的深層結構。
◎強調尼采在哲學史的特殊地位,開啟後尼采哲學的思想路線。

三、全面揭示傅柯哲學計畫的雄心與方法論核心
◎《知識考古學》為傅柯標誌性的方法論著作,《哲學論述》更清晰描繪其思想藍圖與關鍵理論──包含論述模型、形上學、存有論、檔案概念等。
◎細膩鋪陳古典哲學到當代思想的演變脈絡,有助於理解傅柯思想發展史的重要環節。

▍作者簡介: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二十世紀極富挑戰性的法國一代思想家。青年時期就學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並擔任多所大學教職。七○年代起任法蘭西公學院思想系統史講座教授,直至去世。傅柯的許多研究皆致力於探察全面的歷史,由此深拓出眾多清晰凝鍊、批判力十足的思路脈絡;其風格筆觸文學色彩鮮明,修辭考究,情感奔放,對歐美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其經典著作有《古典時代瘋狂史》、《臨床的誕生》、《詞與物》、《知識考古學》、《監視與懲罰》、《監視與懲罰》、《性史》等。

▍譯者簡介:

林志明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博士,曾任國美館館長、巴黎第七大學訪問教授、臺大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及法國當代思潮。主要譯著:布希亞《物體系》、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關懷》、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布赫迪厄《論電視》、朱利安《功效論》、巴依尼《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等書。著有論文數十篇以中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出版;近期專著為《解/嚴:台灣當代藝術家談戒嚴與解嚴》(訪談及策劃)、《古典時代瘋狂史導讀別冊》、《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診斷.考古學.尼采.檔案/林志明
書系說明
文本建立規則

第一章 診斷
第二章 現在
第三章 哲學論述與科學論述
第四章 虛構敘述與哲學
第五章 哲學的與日常的
第六章 哲學論述的誕生
第七章 哲學的一般布署
第八章 論述的兩個模型
第九章 哲學、形上學、存有論
第十章 哲學的描述
第十一章 新的突變
第十二章 在尼采之後思考
第十三章 檔案
第十四章 檔案-論述的歷史
第十五章 今日的突變

附錄 編者說明:本書書寫情境與脈絡解析
原書編註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稿)

查看完整資訊